首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委员名录 文件资料 领导讲话 学习园地 政协年鉴 大事记 理论与实践 书画院
孙中山北上与逝世
2013-01-08 09:23:12 来源:南充政协网

民革南充市委  王晓贤

    今年3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86周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我把平时研读的有关资料整理,摘其1924年北上直至逝世这段经历,以之寄慰。
    一、北上的背景
    1924年9月直(曹锟、吴佩孚)、奉(张作霖)第二次战争发生后,孙中山即与奉、皖(段其瑞)相约,南北夹攻直。岂料,10月23日“北京事变发生”,直军内部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倒戈,曹锟被囚、吴佩孚逃走。冯玉祥等在发动事变前曾与国民党有“中央革命”之约,也与奉、皖有盟。10月26日,冯玉祥等通电拥护段其瑞为其国民军“大元帅”。在北京的国民党人张继等纷纷电报要国民党中央派人去北京,冯玉祥等也电邀孙中山说:早日莅都,指示一切,共策进行。对于孙中山是否北上,在当时的广州有正反不同意见的,胡汉民认为孙中山与北京诸将领关系疏离,入京后无所作为,中共方面也反对,认为冯(玉祥)与吴(佩孚)实质上没什么区别;但是孙中山的苏联顾问鲍罗廷和苏联驻北京大使加拉罕则主张北上,谓正是国民党登上斗争大舞台并成为大党的极好机会。此时鲍罗廷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孙中山曾说:鲍罗廷的主张就是我的主张,凡政治上的事总要听他的主张,你听他的主张就像听我的主张一样。包括国民党中很多元老在内的许多人称孙中山为“国父”,称鲍罗廷为“亚父”,可见其人在当时国民党中的影响力。其主张北上的观点占了上风,于是孙中山准备北上。
    二、北上的目的
    孙中山一生有三次北上的经历,第一次是1894年6月北上天津向清廷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献“救国大计”未被采纳;第二是1912年8月北上北京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谈国事;据1924年11月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显示:这次北上有两个目的,一是希望与北方当局合作谋求和平统一国家,一是唤起国民的觉悟。
    就第一目的来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孙中山在北上途径上海发表演说宣称:第一点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而实事上当时的中国北方政权正如中国共产党预料的那样是一个军阀代替另一个军阀,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打到军阀、和平统一中国,在当时是没有实现的现实基础的。后来的发展情况也说明了这点。
    关于第二目的,孙中山的这次北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但经过千难万险取得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孙中山作出了巨大让步和牺牲,中国仍然陷于复辟帝制、军阀割据、内战不断的境地。孙中山痛定思痛,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到1924年底在南方广东一带形成了良好的国民革命形势。这使孙中山充分认识到共产党的才能,特别是共产党的组织宣传能力。因此,孙中山的第三次北上,宣传国民党以期得到国民的明了与赞助、唤醒国民之觉悟就成为了重要的目的。孙中山的这次北上的确起到了宣传国民党、促进国民党北方党务的作用,在他逝世后,全国各地反帝运动的高潮和北京倒段的大运动,都是他这次北上播下的种子,在随后的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中各个大大小小的军阀纷纷倒台,亦是其理想与主义影响的结果。
    三、逝世与影响
    孙中山1924年11月13日由广州乘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孙中山1922年6月16日至8月9日避难于该舰;1926年发生著名的中山舰事件又称三二0事件;1937年10月24日下午补6架日机炸沉在武昌金口;1997年打捞出江,现在湖北造船厂展出)出发,经上海,由日本转道,于12月4日到达天津。天津正值隆冬严寒季节,寒风刺骨,由于旅途劳顿,孙中山抵达天津时身体已在发烧,而且肝病发作,经德国医生治疗数天后,热度虽然退去,但肝病仍未完全止住。但仍于31日到达北京,住入北京饭店。1925年元旦,请了外国医师六七人会诊,确认肝脏有病。1月20日病情急剧恶化,26日住进协和医院,进行剖腹检查,肉眼可见肝脏坚硬如木头,断定为肝癌晚期,至少3年前就已经罹患了癌症,早已超越了药物可治疗的阶段。拖至3月12日9时逝世,享年59岁。

|<< << < 1 2 > >> >>|
Copyright 2006-200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西河中路37号 电话:0817-2803113
备案号:蜀ICP备06021104号